联系我们
电话:0594-3982691
传真:0594-8166999
网址:jy.fjmzw.com
邮箱:635059638@qq.com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荔涵东大道1001号
邮编:351119
国标代码:13772
下载中心
  
就业指导
首页 >>> 就业指导
生涯规划的核心
【发布时间:2018-10-11 8:26:57】 【阅读:3832 次】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王小波

 

问题解

前几天在一个学校培训,让大家头脑风暴学生“学生生涯发展方面的常见问题”,得出如下的汇总结果:

 

  • 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能力、定位不明

  • 自己选择与父母安排不一致

  • 理想与现实差距,而显得过于乐观或悲观

  • 考研OR工作OR创业;进公司是小公司;回家乡还是留大城市;稳定还是理想

  • 被调剂(读自己不喜欢专业);就业不是自己所学专业

  • 没有学习的目标,动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学。

  • 想得多,做的没有。

  • 缺乏对身边信息的搜索与整合

  • 对职场的恐惧:毕业前担心(职场“黑暗”、面试等)

  • 眼高手低:不愿意干基础工作、怀疑前途

  • 抗挫折能力弱

  • 毕业是否等于“分手”

  • 找工作过分考虑眼前利益(工资日付)——期望一步到位

  • “无爹可拼”就无所作为

 

如果时间允许,上面这个清单还可以罗列得更长。想像一下,如果所有上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会是如何一种完美大学世界!?可是我想,上面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因为对另外一部分问题的解决而创造出来的。比如老师们认为“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能力、定位不明”,然后我们就大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行动”——在课堂里,通过各种“科学的探索”,学生突然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发现自己是“不适合当前专业的”(“哦,我并没有多考虑它找不到有钱工作这个事”)。接下来,学生面对潮起潮落的流行领域(职业探索的课程模块),心迹浮动,终于迷失在“机会”的海洋里了——虽然这些“机会”只是想像出来的。

这个世界大部分问题都是“解”出来的。我们往往通过“解”让问题变得更复杂,而需要更高级的“解”。孩子在超市耍赖要求买玩具,家长迫于面子就用:A、强制抱离;B、许以未来更大的玩具暂时应对;C、满足愿望。——这样的解,都会制造“更大的问题”:A、小孩学会的“强制”这个规则;B、学会了应付;C、学会了“耍赖”招。

为此也许需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得”,先跳出问题“止”于当前,重新审视……

 

发展解

境风吹识浪,世界纷繁,何处是归程?生涯规划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生涯规划不应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而应该是提供“解”的框架。

上面的“学生生涯发展方面的常见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如果一切问题都没有了,那么学生会是什么样的?

 

  • 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并针对此主动找资源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

  • 面对与父母不一样的选择,能够很快应对纠结情绪,最后获得一个认同的结果。

  • 面对现实,能够清晰的做出SWOT判断。

  • ……

 

    那么,如何才能这样呢?为此可以“以己度人”来思考:你什么时候做事情的时候特别积极主动,而且努力补足自己能力的不足?高考的时候、谈恋爱的时候、打游戏的时候……也即当一个人获得所做事情的积极强化时,以及一个人有了自己“认同”的目标的时,TA就可以有善于发现资源的眼光与坚韧的行动。对于“强化”有时比较麻烦,比如老师许以“好好上课会得高分”、“全勤加分”、“迟到扣分”等,似乎并没有强化作用。或者游戏中得高分,过难关,似乎也没法让人长久地维持对一个事情的坚韧性。流行过的游戏如此之多,就证明游戏是无法给人一种持久的促进坚持的动力的。

所以,一个人有行动、为行动负责、积极主动之源,归一为“认同的价值目标”,即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清晰认定,并依此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我写微信109期,积累字数25万,想想其自我认定价值:并不是因为阅读者的“强化”,而是因为我认为“试图更多一些理解世界某个方面的本质”是我认为的价值诉求。

    其实关于“发展解”的说法在前面的“杠杆解”内容部分有更详细的说明。今天再强化一个实践的角度。即那个“认同的价值目标”如何才能找到?魏敏芝1985出生于河北省赤城县宁堡乡东栅子村,在河北上大学,期间美国一教授跨洋寻觅其踪影,助其出国留学;留学期间,与美籍华人大卫结成夫妇,现在美国当导演。想想,另外一些1985年出生于东栅子村的小姑娘们,现在已经29岁了,会做着什么职业呢?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找到“认同的价值目标”第一步就是扩大“选项”——一个人永远不会做他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选项s

    魏敏芝幸运被张艺谋选上,看到了人生的许多选项,然后她选择了继续读书……现在生了一个美国儿子,幸福地生活着!

 

    生涯发展的第一要义就是找到这个当前阶段认同的价值目标。为此需要把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再复习一下:

    基于认同的人生阶段理想/目标/期望。结合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并且执行、反馈调整。并且能享受于过程实践!

    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前提就是“较多的选项”,否则没有规划的实践意义,而需要考虑生涯发展的问题。昨天给一些中职的老师做生涯辅导培训,问及老师们:“大家认为生涯规划对自己还有用吗?”大家一致的回答是:“没用”。

    21世纪最缺什么?人才。那么21世纪最不缺什么呢?选项。

    在这样的一个选项无限丰富的时代,为何这些老师就看不到选项呢?再问及大家的工作年资,大多数都有20多年的工作经历了。也就是说,老师们在当前道路上已经付出了20多年的沉没成本,已经自动把这条路之外的一切都给排除了。没有了选项,自然就没有了规划的意味。前几天在西安一个学校,送我的司机说已经在这个单位工作快20年了。现在的感慨是:我把青春都付出给这个学校了,现在年龄大了也只能依赖它了,虽然非常不满意。

    选项其实永远在那里,而是那个看到选项的目光没有了。

    回到大学生身上。按理大学生有更广阔的选项空间——年轻、高知、没有沉没成本负担——,但是为何他们也无法形成一个“认同的价值目标”而使令所有“学生生涯发展方面的常见问题”都灰飞烟灭呢?如果我告诉你美国在册记录的有12700多个职业、中国在册的也有2000多个职业,你有没有立即让自己的生涯看到新的可能性?没有。因为概念化的选项不是真的选项。

那么生涯规划的第一行动“扩大选项”就有了新的内涵——扩大Vision选项,即扩大的每一个选项都要“可以看得见”。这个使命其实就是“潜龙勿用”阶段(或者Super的“探索期”)要完成的使命。Vision化的选项就是:看得着、摸得上、味得见、触得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实习。或者更节约成本的方式,就是跟着一个职业人,见习他一个典型工作日的活动。再或者更节约成本的方式,让职业人告诉你他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中的喜怒哀乐。

    在美国的学校里,据说有一个“careerday”的活动,即家长会带着自己的工作装备到学校给学生演示自己的工作,现场让学生体验职业装。在美国的企业也有一个“career day”的规定:即每个人月员工都可以有几次机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上班。

    问毕业生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好工作。什么样的工作算是好工作呢?大家做若有所思状……终于说:我想找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天天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工作——说完这样的答案自己都感觉好像在说笑话。于是,大家还是照样见招聘即招简历。难怪现在企业的招聘成本越来越高。

    总结一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最杠杆点,就在于给学生扩大Vision化的未来选项。而不是把学生圈在课堂里讲什么“自我探索”、“职业世界”——理性的、数据化的选项,永远不可能成为目标。

为什么源于美国的“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行动”在美国就是在价值的呢?因为美国有足够配套的体系解决了其它所有问题。所以本土生涯教育的第一步,不是超越式发展搬用美国框架,而应该完成自己的生涯教育之基础建设。当前说到“建设”立即就是“长官”们需要考虑的事了。但是,高校生涯领域从业者十万之众,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点做一点,这个基础建设其实也就成功了。

唉,发点感慨:中国人从来都是期待明君,如果不得就求其次而期待出清官,再不行就只好渴望出侠客了。很少想着自己可以在当前的有限空间里做点什么。

    关于学校做生涯教育的第一杠杆解——给学生扩大Vision化的未来选项——之前论述过好多次,在此不再展开了。

 

    外选项VS.内选项

    问及老师们当前工作的满意度,大家平均的打分是60——因为这个工作还是让人能够将将生存的(真不知道工作20多年了,工资只是将将生存,北京是怎么样一种水深火热的城市啊)。

前几天在兰州与一对夫妻老师聊天,说起生涯发展的主题。我给的建议是:①在当前谋生的道路上,安心以当前的游戏规则办;②选择一个与自己“价值目标”吻合的领域,做一个十年计划,然后开始慢慢积累那10000小时。石悦(笔名当年明月)是一个海关公务员,他朝九晚五地工作,每天花一些时间阅读历史材料,然后做做读书笔记。最后完成洋洋《明朝那点事》,为自己挣得了几千万的收入。目前,他依然是那个海关的公务员,他依然朝九晚五地工作,每天继续阅读、继续做做笔记。他有清晰的“价值目标”,而且他自己乐在其中,即过程本身已经完成了对于付出的回报。

那些只能给自己的生涯打60分的人们,我相信只看到自己“无法控制”的谋生生涯。然后处处看到了“不自由”。那个老司机,天天抱怨着单位越来越没有人情味,感慨着自己“年龄大了”。然后,继续着当前的“60分”,继续着似乎如鸡肋般的人生。那些“60分”的中职老师们,亦然。他们大老远地跑来培训,内心里最期望的就是下课。真不知他们期望着下课之后,去获得自己怎么样的幸福生涯呢?

    太多的人认为周五下午是让人激动和期待的。如果你也如此,那么现在可以思考一下:你在期待什么?你想要的“自由”是什么?睡到自然醒?去玩自己想玩的东西?……人们总以为周末是幸福的,但回忆那已经过去的无数个周末,你得到了多少幸福呢?这样想,突然发现,中国人似乎在一种普遍的被害妄想——认为单位是自己人生的束缚、老板是压榨自己血汗的原凶。也是,有了这种被害妄想,就可以让自己当前的loser样显得理由充分——尤其,这个理由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不聪明。

    还以我们的前老板为典范:他作为人大的教授博导,很清楚自己在体制内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认真地完成;同时他也很清楚自己真正想的事业,所以他可以把公司做到几亿规模。

总结一下:

    生涯规划的核心在于“认同的价值目标”,而这个“价值目标”的得来需要有充分的Vision化的选项。然后已经进入沉没成本的人们,有必要思考自己可以主宰的“内选项”。

    如果感觉自己被单位、被老板欺骗、压榨,那么就换,或者自己去成立单位、做老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12 地址:福建莆田市枫亭蔡襄北街1999号 邮编:351254
招生电话:0594-8166999 传真:0594-7655016 E-mail:mzwjy99#163.com
闽ICP备15009711号 当前总访问人数:1000